■ 《星洲日報》六日譚『初聲之犢』專欄 (2007年7月16日退稿)
華小不足誠然變成了華社被迫接受,也無法改變的既定事實。對於華裔執政黨而言,華小不足是高度敏感課題,以致馬華近期因為其“華小不足”的神經線被觸動,而與民主行動黨就“公雞生蛋論”展開激烈的文告戰。
在朝野政黨相互批判之際,我們不妨參考華文教育權威機構——董教總的數據,從中針對華小所面對的問題,釐清並掌握一個較為廣泛、清楚的概念。
根據董教總華小工委會調查研究及資訊組整理自教育部資料的《教育統計數字》顯示,我國華小的數目從1970年的1千346所,至1980年減少34所至1千312所。
1990年,有關數據再滑落22所至1千290所;到了2000年,我國華小數目進一步跌至1千284所,直到2007年才略微回彈至1291所。(資料參考:http://ucstam.djz.edu.my/jytj/jytjmain.htm)
與此同時,盡管我國華小生人數從1970年43萬9千681名,增加將近五成至2005年64萬5千669名,但是華小數目卻不增反減高達55所!在增建每一所華小幾近艱辛困難的情況下,我國竟然每年平均有一所華小被關閉。
Continue reading...
Monday, July 16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