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東麟西爪』
■劉鎮東
《亮劍—踢爆馬來政治》收集我近五年的部分評論文章,並以理解馬來政治為主軸。
討論馬來政治,不能跳過馬哈迪這號人物。然而,強人固然身影巨大,但馬哈迪畢竟也是凡人一名,有著人格特質的主觀能動性,但也有著社會、時代的制約。
馬哈迪在更多時候,活在自己的影子裡,很努力地要國人隨著他年少裡積累的怨氣和荒唐夢起舞。從獨立時他與首相東姑針對國歌的選擇而鬧翻,到間接結束兩名前首相的政治生命,到公開挑戰親自欽點的繼承人阿都拉,「老馬」的故事仍未結束。
《亮劍》對于他的個人生活事例著墨什多,主要是呼應我學術上的榜樣、好友和在坎培拉時的房東,韓籍學者黃仁元(Hwang Inwon)所謂馬哈迪「個人化政治」(personalizedpolitics)的說法。
狂飆的年代,並沒有隨著馬哈迪的離去而終結。邱武德所謂的一黨獨大、一人獨大的「馬哈迪主義」政治來到阿都拉時代,反而把馬哈迪變成政府的最嚴厲批判者。
阿都拉從上台時與馬哈迪進行區隔,嘗試走中間路線、剽竊烈火莫息的改革議程、爭取游離票,到2005年中起面對馬哈迪的連番攻勢而全面大轉彎,以「固本」為主軸,鞏固巫統黨內及馬來鄉區的票源。
阿都拉上台時那股清新的希望,記憶猶新。當時,很多人相信,馬來西亞會向上提升、再攀高峰。如今當然是希望越大、失望越大。也許,有那么一天,我們還是可以找回那陣春風,但也學會不必相信一個新首相可以在換湯不換藥的情況下推動革新。也許,有那么一天,我們積累足夠的改革力量,告別一黨獨大下的無奈。也許,這一天,不一定太久遠。
阿都拉政府「固本」的策略,看似抄襲自布什的前政治顧問羅夫(Karl Rove)放棄「爭取中間/游離票」的傳統選舉策略,轉向強化、擴大共和黨保守派基本盤的動員模式。
代價是,華人作為馬來政治的「他者」,成為最方便的箭靶。馬哈迪政府自1991年宣佈2020年宏願以來的15年,除了訴求事件、宏願學校、廣東義山迫遷,似乎就沒有太多的風波。自2005年中以來,短短兩年內的族群關係氛圍,卻是「高潮迭起」。從亮劍到黃明志,從馬華「逃離政治」到毀豬的現形記,強權之下的華人政治,苦悶之余,務必要尋找跨越族群邏輯的未來。
出版這本評論集,我的初衷是,希望通過理解馬來人政治的複雜與多元,好讓我們坦誠地面對歷史、穩健地走向未來。
(劉鎮東將于11月15日出版第1本評論集《亮劍—踢爆馬來政治》,本文為作者自序的部分文字。)
Wednesday, November 14, 2007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